肤霉病又称水霉病、白毛病。
症状
鱼体上长了一层“白毛”,如果不及时治疗,当病菌侵入到体内时,鱼就会逐渐衰弱死亡。当寄生在鳃部时就形成鳃霉病,常引起爆发性死亡。肉眼可见伤口处,组织红肿,伤口处长出一丛丛絮毛状菌丝,水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成棉絮状在水中飘动。鱼体寄生水霉菌后,会表现出烦躁不安,游动失常,食欲不振、消瘦致死。
(水霉病)
病因
肤霉病是由一种丝状菌(水霉、绵霉、SAPROLEGNIA)所引起的,多半发生在鱼数从多的水池或混浊的死水中,鱼体瘦弱或有外伤时更易感染,病变处长大量棉絮状菌丝,故又称白毛病。
这是一种身体细长的水霉菌侵入皮肤、肌肉或鱼卵,使组织坏死。菌丝有分枝与不分枝两种。菌丝的一端深扎于病鱼的皮肤或肌肉的伤口,另一端突出于鱼的皮肤,呈灰白色,形似柔软的纤维。鱼体皮肤局部受伤或鳞片脱落易使腐生水霉菌。
具体原因主要是在捕捉、搬运时操作不小心,擦伤锦鲤皮肤,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,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,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。当水温适宜时(15~25℃左右),3~5天就长成密集的菌丝体,由于菌丝吸取鱼表皮内的组织营养,加之细菌感染伤口,使表皮组织坏死,导致病鱼的死亡。水霉全年都存在,秋末早春是流行季节。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,当孵化水温低时,在鱼卵上极易发生水霉病。冬季养在露天池塘的锦鲤,发病率较高。该病在光照不足的晚冬与早春或梅雨季节流行,进入越冬期的鱼种和成鱼在1~2月份最容易发生。颜色较深的观赏鱼也易患病。
治疗
用1.5%~2.5%的食盐水洗净,除去毛状物,然后涂上2%的红药水,再以鱼用土霉素药浴。用0.1%~1%浓度的孔雀石绿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附着处。用1:15000尝试的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泡鱼体3~5分钟。 用10MG/KG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。
预防
拉网、捕捞、运输和放养鱼种时,操作要细致,不使鱼体受伤。用1:15000浓度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洗鱼卵10~15分钟,每天1次,连续3天,可预防鱼卵水霉病。受伤锦鲤,在伤口涂抹龙胆紫或高锰酸钾,可防止水霉菌感染。每公顷水塘用75KG菖蒲、7.5~15KG食盐和225~300KG人尿混合后,全池遍洒,每月1次。
本栏目关键词:
痘疮病
疖疮病
肤霉病
皮肤发炎充血病
赤皮病
肠炎
烂鳃病
白头白嘴病
竖鳞病
打印病
白皮病
穿孔病
烂尾病
口丝虫病
管斜虫病
钟形虫病
小瓜虫病
锚头鳋
鱼虱病
车轮虫病